1924年7月19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广州市党部提出的颁布工会条例案及农民部提出的出版《农民半月刊》案。任命廖仲恺、汪精卫、邵元冲、戴季陶为工会条例起草委员。
邵元冲
邵元冲(1890—1936),字翼如,浙江绍兴人。国民党元老,曾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13岁中秀才,后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经蔡元培、徐锡麟、秋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一度任评议部部长。21岁东渡日本留学,得与孙中山相处交往,正式投入反清革命活动。西安事变时,遭枪击身亡,时年46岁。
一、追随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邵元冲受同盟会总部派遣,回到上海任《民国新闻》总主笔,宣传共和。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总部设在北京,上海设立交通部,邵元冲任上海交通部评议员、编辑部主任。二次革命时,奉孙中山之命,与张继赴江西,成功动员都督李烈钧起兵。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军政府,协助孙撰写《建国方略》。1919年6月,任广东军政府总司令部秘书长,并被孙中山任命为陆海军广州大元帅府机要秘书,代行秘书长职务。是年冬,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邵元冲书法
他曾忆述:民国八年,想要治学与美洲,请示总理。总理后来说:你既然决心治学,那应该去美国中部,那边华人较少,可以专心学习。又询问我想要读什么专业。我回答,我的志向是以革命为归依,那我学习的内容必然有益于革命。吾党主义,民族民权两部分,理解的人较多,民生一部分了解较少,故此行当以民生为主,基础则是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总理很欣然。 后奉孙中山之命视察海外国民党工作,游历美、英、法等国,并去苏联学习军事,再赴德国游学。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入由孙中山亲笔拟定的“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十七人名单,名列首位。不久补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二、传奇婚恋
邵元冲还创造了一个爱情传奇,追慕年长自己6岁、发誓终身不嫁的张默君达13年之久。
张默君于湖南湘乡龙洞韶峰山下筠庐前留影
民国元年,邵元冲任国民党上海交通部编辑课课员,对课长张默君十分仰慕,但女上司并没把他放在眼里。为让执着的年轻下属知难而退,张默君提出三个条件:文要掌官印;武要做将军;必须是留学生。据说,邵元冲将这三个条件戏称为“三座大山”。
1947年张默君(前排右一)出席国民党大会后合影
这“三条件”后来也传到孙中山的耳朵里,并有意相助。1924年5月邵元冲回国供职于广州,获知张默君还待字闺中,便把自己编写的《美国劳工状况》一书相送以做试探。接到张的回复后,他雀跃万分,速回函说:“留欧美八载,苦不得默君书,民十三年归国,佐总理粤东,致默君长函及近着,获诗大喜,次韵六章。”正式确立恋人关系。9月19日,在上海沧州饭店举行婚礼,该饭店一直为洋人专享,此婚宴开国人设席之首,轰动一时。邵元冲原本请孙中山证婚,但孙在广州公务缠身,改由于右任证婚。婚礼上,于右任致辞道:“一位是浙中名士,为党国奔劳多年,为总理左右手;一位是湘省侠女,教育名家。真是郎才女貌,天生佳偶。而且民初时代,张女士是邵先生的上司,不知今天成家之后,谁是上司?谁是下属?”一时宾客哗笑。婚后两人感情甚笃,邵元冲也官运亨通,平步青云,除在上海、广州等地任职,还当过第一任杭州市长,最终官至立法院副院长。
三、诀别“总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随同北上的邵元冲亲眼目睹了孙中山临终“形状大变”、“呼吸渐停”及“孙夫人以手敷垂其眼帘”的过程。当天日记记道:“以公遗命,将来遗体欲葬于南京之紫金山,并命保存遗体彷列宁之式。此事决由孔庸之(即孔祥熙)与协和医院商办。至公之欲安葬于南京之紫金山者,盖以此为第一次革命首都之地,且欲激励后死者以完成辛亥革命之工作也。”
同时,他还是孙逝世前一天签署遗嘱的九位证明人之一,名列宋子文、孙科、戴恩赛之后。在追悼会上,邵元冲讲演“孙公略史及三民主义”。随后在中央党部、国民政府等多种场合,他多次演讲“学者精神之孙先生”、“中国国民党之中兴运动”、“孙中山乙未广州起义经过”、“孙公革命之精神及其大节”;拟《总理学记》、《辛亥革命之意义》,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1936年12月,邵元冲为收抚察哈尔、绥远匪伪军队前去西安面见蒋介石,却遇西安事变,躲避时被流弹击中,两天后不治身亡。抗战胜利后,其妻将其葬于杭州西湖边,亲撰墓门联云:“学系梨洲船山一脉;葬依鹏举苍水为邻。”。
参考文献:
马振犊:《邵元冲与张默君》,《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
马振犊:《邵元冲日记—孙中山逝世前后》,《民国档案》1986年第3期。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夏里:《从邵元冲日记看孙中山的病逝》,《钟山风雨》2005年第1期。
王恩收:《死于“西安事变”的民国政要邵元冲》,《文史天地》2013年第2期。
邵元冲:《总理学记》,王云五等着:《我怎样认识国父孙先生》,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