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1日,时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省督军的张勋,在北京拥护清废帝溥仪再次临朝,恢复宣统年号,改7月1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颁布“大权统归朝廷,定为大清帝国”等九项施政方针。这一事件,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戎装照
蓄谋已久的复辟
此次复辟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在张勋的用心筹谋下,策划已久精心组织发动的。
1916年6月至1917年5月间,张勋为达到复辟满清帝制的目的,巧借时局动荡,人心思定的有力条件,在其管辖地域——徐州城内,广发“英雄帖”,邀请各地方军阀在徐州聚会,共商国是,史称“徐州会议”。
1916年6月9日-20日,第一次徐州会议召开,参会人员有奉、吉、黑、直、豫、晋、皖等七省代表。与会代表在张勋的主持下,通过了组建了七省攻守同盟协议,达成尊重清室优待条件、保全大总统家属生命财产及其身后一切荣誉、实行完全宪政等决议十条。张勋借此次会议建立了北洋军和护国军外的第三极力量,取得了北军派领袖和“各路诸侯大盟主”的地位。
1916年9月20日至29日,第二次徐州会议召开,参会人员遍及十三个省区。与会代表在张勋的主持下将七省攻守同盟扩大为“十三省区联合会”,会议决定推举张勋为十三省的大盟主,并指定省区联合会章程十二项。在这次会议期间,许多帝制及保皇派人物潜入徐州,成为张勋的座上客。自此,徐州会议成为复活“大清帝国”的半公开活动场所。
1917年1月7日、5月22日,第三、四次徐州会议相继召开。在第三次会议上,张勋进一步巩固了十三省区盟主的地位,并提出了取缔国会的主张,复辟满清帝制的主张昭然若揭。在第四次会议上,张勋更是将复辟的野心直接显露,制定了“由参加会议及有关各省的督军宣布与北京政府脱离关系。要挟黎元洪解散国会,张勋则暂时不参加, 并且伪装“调入”,从中引诱黎元洪接受督军团的要求,使他的声誉受到严重打击,然后加以驱逐,迎接溥仪复位”的策略。
张勋任山东巡抚照
雷人雷事频出的复辟
1917年6月7日,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步、马、炮兵共十营约五千人及随员一百四十余人由徐州动身,赶赴北京。7月1日,张勋在控制北京政局的情况下,拥立满清废帝溥仪重新称帝。7月12日,“辫子军”被击败,溥仪再次退位。尽管,这段复辟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不过一个月,但其中雷人雷事却频频出现。
胡言乱语的誓言:张勋拥兵进京前夕,曾短暂驻留天津。当时他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大家都怀疑他有复辟之嫌。但当大家问到这件事时,张勋信誓旦旦地表示“决无此事”。见大家仍不相信,张勋对天发誓道:“我如果有此心,将来这一颗头颅必为利刃所断。”等他1917 年7 月1 日凌晨复辟后,某公问他:“前日誓词,言犹在耳。”张勋恬不知耻地说:“以我一颗头换取大清帝国,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不够的朝服:在溥仪皇帝复位后,满清皇朝面临着大臣朝服不够的困窘局面。为解决这一困窘,张勋让人买来布料,招成衣匠连夜赶制,就像“为新死人制入殓衣者”,就这样还是不够,没有办法,又去天乐戏馆租来戏装,以补急缺。最后,连张勋小妾王克琴入觐瑾太妃时穿的礼服也是从戏馆租来的。
历史上最大的名片:在溥仪皇帝复位这一事上,张勋自诩功劳最大,为向外宣扬自己,他为自己制作了历史上最大的名片。该名片长约九寸、宽约四寸,上面印有“前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前江苏都督、前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钦命御前议政大臣、晋封忠勇亲王张勋”等字样。
参考文献:
1.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8年8月。
2.焦静宜:《论“张勋复辟”》,《学术月刊》,1984年06期。
3.赵杰:《张勋复辟经过》,《中国档案报》,2004年1月9日。
4.刘绍义:《张勋复辟雷人事》,《文史月刊》,2012年05期。
5.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