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7月21日,孙中山任命林森为大本营建设部长。
林森(1868—1943),辛亥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他爱国之志终身不渝,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赢得了国共两党的尊重和赞赏,可谓青史留名。
1926年1月摄于北京的林森(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
台湾足迹
1868年2月11日,林森出生于福建闽县一个农民家庭,不久过继给叔父林道炳,3岁随养父迁到福州,6岁读经书。随后在家乡教会学校接受了十四年的“西化”教育。
1883年,他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台湾成为林森成年后社会生活及革命活动的起点,他的第二故乡。台湾中西学堂是时任巡抚刘铭传开办新式学堂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学堂既有西方教师教授科学技术,同时又有中国老师讲授中国经史,这培养了林森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1890年,林森考进台湾电报学堂,翌年毕业后,进入台北电报局工作。
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林森随即投奔刘永福的“黑旗军”,矢志抗日。同年秋,林森回到福建,奔走与沪、粤、及日本各地,联络革命志士,积极从事反清抗日活动。
1898年秋,林森再次来到台湾,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他因为精通英语、又会讲闽南话,因此被台南法院嘉义分部录取为通译。他加入了台湾兴中会,以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保护抗日志士。在法院遇到抗日志士被捕、受日本人审讯时,作为翻译的他,就尽量避重就轻地翻译。当台湾同胞吃官司时,林森也向着自己的同胞,由此,赢得了同胞们的信赖。
林森念念不忘第二故乡台湾,1943年临终之时特意叮嘱蒋介石等人:务必要光复台湾。台湾同胞也十分缅怀他,迄今,在台湾仍有许多县市与乡镇还保留“林森路”或“林森街”之名。
辛亥先驱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海关工作,开始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1903年春,他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同盟会,林森率领“旅沪福建学生会”集体加入同盟会。林森当时在上海、福州两地开展了大量革命工作,居功至伟。
1909年,林森从上海海关调往九江海关工作。他与吴铁城等人共同创办了“浔阳阅书报社”,从事宣传鼓动等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林森成功策动了九江驻军的反正工作,继而策动长江中下游各地独立。1911年底,林森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赴南京出席会议,选举临时大总统。他首先提议推选孙中山为候选人,得到多数代表的支持。
1912年1月29日,林森被公推为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在担任议长的三个月期间,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值得称道。1912年4月底,参议院应袁世凯要求迁往北京复会。当袁世凯以总统身份临会致词时,林森面对趾高气扬,戎装佩剑的袁氏,毫不畏惧地上前阻挡,并说:“此地乃代表全国人民之最高机关,不得携带武器,请先生解除佩剑以崇法治。”袁世凯闻言变色,不得已而从之。后来,林森又对袁氏演辞中媚外辱国内容进行了坚决的批驳。1913年底,袁世凯撕下伪装,解除国会,林森东渡日本避难。
在孙中山的安排下,林森启程前往美洲各地巡视党务。1916年回国,不久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林森数度被委以重任,成为孙中山倚重的左臂右膀。林森在粤期间,做了件功在千秋的事,发起并监工修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25年3月,林森与邹鲁被委派去北京主持党务工作。3月12日,孙中山病逝。林森在中央公园主持千人规模的国民党党员公祭孙中山仪式。他与邓泽如一起担负勘定墓地,修建中山陵的工作。直至1937年,林森一直兼任南京中山陵修造工程的总监工。
1929年出席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林森(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
抗战元首
1932年 1月 1日,林森正式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国家元首,达到其一生中的政坛巅峰。他抗战时期,积极奔走,呼吁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被誉为“抗战元首”。
1937年7月 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 2日,林森在对当前时局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领土主权若是受到侵害,甚至危害到我们整个国家的独立生存时,那么我为维护国家的独立生存起见,便只有起来抗战 ……不抵抗,便只有灭亡,还说得到和平吗?” 1938年底,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投敌叛国。1939年 1月 1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国民政府也重申要严惩汉奸。林森在元旦讲话中直斥汪精卫:“偷生怕死,卖国求荣就是汉奸。这种人虽然暂时保了性命,得了小小利益,但是遗臭万年,上辱没了祖先,下贻害到子孙。”
1942年的林森与蒋介石(来自网络)
林森在抗日战争中把自己唯一的养子送往前线。林森本人没有孩子,以侄儿林京为嗣子。林京早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归国不久,林森就支持他走上了抗日前线,在傅作义手下当英文秘书,后来英勇殉难。当时,他的上司和同事都不知道他是国府主席的养子。
平民品质
林森身居高位,却淡泊名利,他为官处世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林森给人的形象是:一身长袍马褂,鹤发童颜,银须飘垂;一根手杖,一副眼镜,仪态端正,举止稳重。
林森在衣着饮食方面都很朴素。他经常身着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没有时常变化。在饮食方面,他也很简单,喜欢清淡素食,几乎烟酒不沾。
在住宿方面,林森也很简单,他喜欢清静、自然。据张群回忆:“其南京成贤街故居,十分狭窄。迨抵重庆以后,初住李子灞,后住歌乐山林园,均只普通房屋”。与国民党高官住公馆形成鲜明对比。
在出行方面,林森更不讲究。他喜欢轻车简从,习惯独来独往,除司机外,平时不喜随带侍从。他有时一个人走在街头,与市民聊天,或者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话,了解民情民意,那些与他说过话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长须飘飘,衣着朴素的老人家就是国家元首。
1943年8月1日,林森病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为他举动了隆重的国葬。林森在国民党内被誉为“一代伟人,社会完人”。在中华民国时期,只有三位名人的头像有幸上了民国钞票,这三人分别是孙中山、蒋介石以及林森。
印有林森头像的中华民国钞票
林森也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8月4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亲自起草了唁电。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有如斯评价:
“持躬最正,持身最俭,国之元首,官民表率,其处公处私之处,影响社会风气,间及国运者,实至深且大……而其持身约,俭德之盛,尤为一生推崇。”
参考文献:
1.马振犊:《辛亥革命前后的林森》,《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2001年10月。
2.柏川:《“平民元首”林森》,《文史天地》2006年08期。
3.张加龙:《“抗战元首”林森》,《文史天地》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