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4日,孙中山出席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十七周年纪念会并演讲,勉励师生要明白和实行三民主义。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怎样的?孙中山的女子教育思想又包含哪些内容?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情况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开始于清末新政时期 ,在清廷颁布的女子小学、女子师范章程中,明确规定以“不悖中国懿媺之礼教,不染末俗放纵之僻习”、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为宗旨。辛亥革命以后,在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新式教育宗旨正式确立的转换过程中,女子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大,“男女同校”的禁忌开始松动,更多的女性摆脱家庭的羁绊进入学校。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从共和政体和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公开否定以“忠君”和“尊孔”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宗旨。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9月以后,“壬子癸丑学制”逐步形成并开始实施。在女子教育方面, 新学制改变了女子教育修业年限短于同类男子教育的规定,减少了“女红”课程内容,增加了近代科学知识的课时, 并且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正式承认了女子职业教育等,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男女教育平等的精神和允许私人开办除高等师范学校之外的各类学校的规定,鼓励和促进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山西某女子学校合影
据统计,自民国建立到1915年,女子学校数量达3000多所,占全部学校2.9%,女校学生数量达18万人左右,占全部学生比例的4.2%,女子学校和女生数量基本上呈增长趋势。相比之下,清末全国仅有428所女子学校、女学生1万多人。
尽管存在着女子教育基本上处于小学阶段,男女同校仅限于初等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为数极少,大学则完全将女性拒之门外等诸多局限,但教育宗旨的转换和教育内容的革新毕竟带动了女子教育范围的扩充,增加了女子受教育的机会,也在改变知识结构的同时强化着女性自觉意识 , 从而为女性走向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的对女子教育的看法
孙中山十分注重女子教育。早在1890年《致郑藻如书》中就指出:“远观历代,横览九州,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孙中山希望通过教育达到“妇孺亦皆晓诗书”的局面。他主张每户百家设立女蒙馆一所,以教育女蒙童。
民国时期广西南宁某小学的校篮球队
1912年,他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所发表的演讲中把女子教育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事。他希望广东女子师范师生“谨慎小心,养成国民之模范,即教育乃可振兴。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望平权。女男平权,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国”。1922年12月7日,孙中山在松江清华女学校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指出“以世界大势论,地球上只有五、六强国,比较人口,我中华民国最占多数,所缺乏者教育耳……贵校于女子教育既有此基础,务望力事推广,成松江女学制模范,中国女学之模范,则兄弟有厚望焉”。可见他把兴女学,使女子受教育视为致国家于富强、使女性人格独立的力量之一,这已经摆脱了当时盛行的“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思想。
1916年,培华学校的女子校服,左一是林徽因
他还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创办女子学校。比如,1912年孙中山在复女界共和协济会的函中对女界共和协济会提出开班女子法政学校予以支持,并拨给五千元以作“该会扩充公益之用”。1912年3月,女子北伐光复军管带陈婉衍呈请拨给经费开办复心女校,以培养军事人才,孙中山也很快就批转教育部核办。
他也主张对女子进行三民主义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1924年4月4日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演说中指出女子要明白三民主义。他说:“大家要问国事,便要明白三民主义和实行三民主义,明白三民主义和实行三民主义便是诸君对于国家应该负的责任”。并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作了一一的讲解。要求女师学生真正做到“教少年男女去做人”。
他认为做人的最大事情是“知道怎么样爱国,怎么样可以管国事”。要求女学生应改变过去那种不问国事的局面,使她们明白民国、懂得民权主义中包括男女平等的道理,为努力建设民国尽力献策。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虽远不能和男子教育相比,但是国家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从无至有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有礼:《论民国初年女子教育宗旨的转换和开放大学“女禁”》,《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
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