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2日,83岁的宋庆龄致函老友廖仲恺、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说:“自从大地震以来,我为你和其他的朋友感到十分担忧。“这里的大地震,即是年7月28日凌晨3时许,发生在唐山的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多人遇难、16万多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当时,廖梦醒所在的首都北京也有强烈震感。正在上海接受治疗的宋庆龄对此十分关注并参与灾后重建。
关心他人安危
1976年7月14日,因参加朱德葬礼返京一周的宋庆龄结束了北京之行,乘机返沪,继续对她那“无法忍受的病痛重新进行治疗和按摩。”。两周后,唐山大地震的噩耗传来。
图为朱德追悼会现场,前排左起: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叶剑英、宋庆龄、姚文元、陈锡联
地震发生当天,她就致信廖梦醒说:“我刚听说唐山发生了可怕的大地震。不知道你们是否抗住了这次重大的灾难。我在考虑,你和其他的朋友都要去躲一躲。”“近期北京也可能有地震,我真替你们担心。”“上海除了医务人员随时准备赴灾区外,正在发送大量的救灾物资。”同时,她还指示北京寓所的工作人员赶快把家属搬进她的后海寓所。对于有助于中国的国际友人,她十分惦念其生命安危。震后第三天,她询问在北京的路易·艾黎、马海德的情况,获悉他们安全无事方才放心。后马海德复函表示感谢:“当你的信使来到北京把你的关怀和慰问带给我们时,我们是多么地欢欣鼓舞啊!”他还在信中向宋庆龄介绍了柯弗兰夫妇、米勒大夫夫妇和路易·艾黎等其他一些朋友在地震期间的情况。地震发生第4天,她再次致函廖梦醒,表示:“自从大地震以来,我为你和其他的朋友感到十分担忧。“”希望邓(颖超)大姐、蔡(畅)大姐、康(克清)大姐、罗(叔章)大姐身体都好。”廖承志和郭沫若的房子都被震坏了,当得知他们已经搬出去之后,她才放下心来。
关注灾情,参与救助
年迈的宋庆龄曾计划立刻返京,投入救灾工作。8月2日,她在写给廖梦醒的信中不无遗憾地说:“我想立即回去,虽然病痛仍然困扰着我。可是北京方面告诉我的秘书,在第二次大地震之前不要让我离开上海。我的心绪十分不安。作为一个年迈的老人,当贫困、受苦的老百姓需要有人救助的时候,我却不能有所作为。”
震后不久,宋庆龄和多年失去音讯的美国好友阿莉取得了联系。阿莉来信希望她能访美聚首。9月9日,宋庆龄回信说:“我很想能重访美国,”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经历了这次大地震之后,我不能在大家都忙于重建家园和建设可爱的祖国时离开自己的国家。”12月13日,她再次在致廖梦醒函中表达了勉力赈灾的诚恳:“天气已经很冷了。我们的许多朋友还睡在帐篷里。因此我送了一些棉被过去。这只是为了减轻一点我对他们的担忧。因为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我只拿过去工资的一半。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为那些贫苦的好人尽我一点心意而已。”
上海市淮海中路1843号宋庆龄故居
防震意识与抗灾决心
唐山地震使数十万同胞“生灵涂炭”,从珍爱生命的角度,她批评了当时的地震预报工作:“为什么这样漫不经心,不事先发出预警。因为肯定会有预兆,表明某处附近的地壳正在裂变。”
其实,在唐山大地震之前,北京已经发生过几次小的地震,并产生了要发生大地震的恐慌。1975年2月4日晚,宋庆龄已经躺在床上,震感传来,让她感到头晕。2月中旬,传闻北京一带有地震,她指示秘书让出可以抗震的电视间安排给工作人员家属住。2月18日,她立下遗嘱,称“万一遭到任何不幸”,决定将其北京、上海所藏书籍悉数赠予邓广殷。3月8日,在寓所宴请路易·艾黎、马海德等国外友人并放映了电影《地震》。4月1日和6日,她在致函罗森夫人的信中提到:“目前使人惊恐的关于北京将要地震的消息平息下来了。”“我们在这个城市经历了一次轻微的地震,但除了大家有些惊慌外,没有遭到破坏。”时隔一年,人类的不幸却降临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唐山。
1978年,宋庆龄会见美国友人罗森夫妇
天灾虽难抗拒,但她对预报和控制灾害的能力充满信心,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能力的增长,这种灾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可以准确地预报,控制其对人类的伤害和对城市的破坏。我知道我们已掌握一种新的建筑方法,现已高到十八层的北京饭店,就是按类似的方法盖的,将来的地震对它不会有影响。”同时,她对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精神表示钦佩:“这再一次证明,中国人民是坚强勇敢的。”
参考文献:
1.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2.李雪英:《宋庆龄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05-17 17:22,中国宋庆龄基金会:http://www.sclf.org/zjsql/jdt/200805/t20080517_8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