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观顺(1892年—1951年),字颐庵,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历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军上校、非常大总统府大本营参军兼卫士队队长、陆军少将,先后参与收回关余斗争、筹建黄埔军校、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
姚观顺
姚观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华工家庭,是家中长子。由于家中人口众多,家境又非富裕,姚观顺的童年充满艰辛,但他刻苦勤俭、聪敏好学,竟进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军校“那威治陆军大学”就读土本工程系。期间,他不单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更学习正统的军事知识,为将来参与革命奠定基础。
辛亥以前,孙中山多次到美国宣传革命,筹募经费。有一次,孙中山先生以“如何救中国”为题召集中国留学生举行演讲比赛,姚观顺竟拿了第一名,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扬,说他是发言的“奇才”,相约他毕业后回国参加革命。
其实,早在民国六年以前,姚观顺便在美国加入同盟会,并担任西美留学生会会长,积极宣传革命,也时刻留意中国的情势发展。1914年10月,姚观顺自大学毕业后,立刻乘船回到广东。1917年,孙中山决定以广州为护法运动的根据地,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姚观顺正式在孙中山手底下办事。由于具备土本工程的专业知识,他便负责设计改良广州海岸工程的计划,有关提案更被孙中山采用纳入到其巨着《建国方略》之中。
1918年,孙中山不满西南政局被桂系军阀把持,愤然离开广州。姚观顺也与蓝天蔚远赴滇、川、陕各地联络同志及军阀,共商反北洋军阀之事。在山西,他更受到阎锡山的赏识,被纳为参谋,故曾短期就任于山西督军署。
1921年,孙中山藉陈炯明及粤军之力,重回广州,建立新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此时姚观顺已深得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信任,遂被委任为大总统府少将参军及卫士队队长,担负贴身保卫孙中山和宋庆龄安全的重责。
姚观顺一生功勋卓着,其中使其声名大噪的,当属“六·一六兵变”中保卫粤秀楼一役。
自孙中山重回广州后任非常大总督后,常因建国主张的不同,与陈炯明闹得不可开交。陈炯明素来崇尚“联省自治”,主张先定“省宪”,再议“国宪”,循序渐进地和平统一。然而,孙中山始终认为北伐方是上策,陈炯明无法接受,遂被罢黜。
1922年6 月16日,陈炯明密令部属发动兵变,包围总统府,逼迫孙中山及其部属退出广州,是为“六·一六兵变”。
当年陈炯明“六·一六兵变”炮火摧毁的总统府(即军政府)(翻拍照片)。
孙中山在部下及妻子苦劝下,先行离开总统府,临行前命令卫士队全数留守粤秀楼,与叛军抗争到底。姚观顺作为卫士队队长,便亲率50多名卫士,手执仅30余枝机关枪,一万余发子弹,驻守粤秀楼内。凌晨,叛军开始向观音山发炮,4000余名叛军亦开始围攻总统府。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姚观顺下令卫士利用夜色潜伏暗处,以机枪扫射敌人,制造人多势众的假象。其后,叛军运来大炮,把澡堂炸毁,但卫士队依然豪不退缩。由深夜2时到次日上午,姚观顺等以寡敌众,竟击毙叛军300余人,守住了粤秀楼。
但他知道弹药将尽,遂亲率两名卫士护送宋庆龄,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天桥退守总统府。途中姚观顺不幸腿部中弹,血流如注,卫士将他抬入后院,草草包扎,宋庆龄见状,不禁潸然,姚观顺却安慰她说:“将来总有我们胜利的一天!”后来,宋庆龄与卫士趁乱逃出,姚观顺也被副官救出并护送到上海就医。
1923年,滇桂军克服广州,陈炯明退居惠州,孙中山与宋庆龄再次离沪下粤,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4年1月1日,颁发观音山之役卫士奖牌仪式隆重举行,孙中山、宋庆龄亲手颁授“奖字第一号”《讨贼奖章执照》和奖章、“奖字第一号”《阵伤奖章执照》和奖章予姚观顺,对其英勇抗敌予以最高褒扬和肯定。而当年那段生死经历,也让宋庆龄难以忘怀,并于解放后多次写信给其四弟姚观禄,向姚观顺表示感激之情。
1924年1月1日,孙中山办法的观音山之役奖牌训词。
参考文献:
黄健敏:《姚观顺传:孙中山先生卫士队队长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