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0月3日,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于广州接见韩国临时政府专使、代总理兼法务、外务总长申圭植,表示广东护法军政府正式承认韩国临时政府,写下了近代中韩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申圭植
申圭植(1880年2月20日—1922年9月25日),号睨观、余婿、一民、恨人,1911年流亡到中国后改名申柽。朝鲜忠清北道文义郡东面桂山里人。朝鲜近代独立运动家。申氏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毕业于官立汉语学校及陆军武官学校。职位升到副尉。1905年欲以死抗拒乙巳五条约,服毒自杀却失败,以致右眼失明。后加入大韩协会,并加入大倧教。1911年春,以韩籍革命者的身分流亡到中国上海,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接触,并积极投身中国辛亥革命,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于1912年2月加入中国自由党,又与广东护法军政府的领袖们有着深厚的交往和情谊,在韩国临时政府内部是极力主张与中国革命党结盟的“亲华派”。这钟关系,为孙,申双方的会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上海成立,为了寻找国际承认,借助外国势力促成韩国脱离日本的控制,便到处寻找与外邦建交的机会。
在中国,由于北洋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对韩国独立运动进行打压,于是韩国临时政府的领导们便将目光投向由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护法军政府,派遣多位代表如吕运云,朴殷植等南下广东寻求支持。这一求援活动的高潮是申圭植对广东的访问。
临行之前,申圭植在《敬告中华民国各界诸君子书》中从人道主义、世界和平、国际信义、中韩关系等角度公开论述中国对于支持韩国独立“当引为己任而不容旁贷”,明确要求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代表提出韩国独立议案,“以求世界之公判”。
另一边厢,孙中山亦以解放东方被压迫民族为理想,在高举“护法”旗帜,淮备北伐统一中国之际,也有意支持韩国的独立复国要求,以此壮大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阵容和声势;同时,广东护法军政府对于韩国临时政府的接待和承认,还包含着摆脱自身在外交上的孤立状态,争取派遣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的意义。
10月3日,孙中山在广州大总统府会见申圭植。申氏提出了由韩国临时政府草拟的《中韩互惠条款》5项:1.韩国临时政府承认护法军政府为大中华民国正统政府,并尊重其元首及国权;2.大中华民国政府承认韩国临时政府;3.收容韩国学生于中国军校;4.借款500万元;5.租借地带,养成韩国独立军。
对于韩方的五项条款,孙中山均表示赞同,并言:“中韩两国,同文同种,本系兄弟之邦,素有悠久的历史关系,辅车相依,唇齿相依,不可须臾分离,正如西方之英美”,“韩国问题如不解决,则亚洲局势将失去平衡,亚洲和平亦无法可以维持”。对于韩方要求,孙中山明确表示:对于韩国临时政府“自应予以深切同情而加以承认”,并将通令护法军政府所属各军校尽力吸收韩族子弟接受军事教育,帮助培养军事人才。
不过,对于第3至5项,由于“北伐尚未成功,国家尚未统一”,仅以广东一省之力,难以满足韩方全部要求,故建议贷款须待北伐占领武昌以后,而借地练军则须待正式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更向申圭植承诺“北伐计划完成以后届时当以全力援助韩国复国运动”。
11月18日,护法军政府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北伐誓师典礼暨正式接见韩国临时政府专使仪式,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身份接受申圭植呈递国书,双方互致贺词,由此而正式互相承认,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即,韩国临时政府派遣外务部外务局长朴赞翊为特派交涉员常驻广东。韩国独立运动在此喜讯鼓舞下,一时声势大振。
然而,孙中山、申圭植会见后,国际政局的发展却使中韩双方都陷入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困境。首先,美国操纵的华盛顿会议不仅拒绝韩国的独立复国要求,而且也将广东护法军政府代表拒之门外,使双方的意图全部落空。另外,次年6月,在英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广州发生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失败退往上海,在苦闷中另谋出路,已无力顾及韩国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对韩方的震动更甚,韩国临时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发生严重分岐,申圭植内外交困,陷于绝望,悲而绝食。9月25日,年仅43岁的韩国革命先驱者申圭植在“政府”、“政府”的微弱呼声中瞌眼而逝,过早地离开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韩国独立复国事业和他热爱的韩国临时政府。
虽然孙,申的会面因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当时未能发生实际的政治和外交效应。但是,这一举动在中韩关系发展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孙中山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扶助韩民族独立复国的崇高精神在以后的中韩交流实践中不断得到发扬广大,孙中山当年许下的一些诺言,也陆续为他的后继者不同程度地予以实现。
1942年7月,当年陪同申圭植访问广东的韩国临时政府要员闵石麟编成称颂“中山先生真伟大!当时国民党护法政府,以广东一隅之地,外受列强压迫,内遭军阀排斥,风雨飘摇,危如附卵,竟能排除万难,高瞻远瞩,承认韩国临时政府,全力支持韩国革命,这是何等气魄!何等见识!”强调“谁真心诚意援韩独立,谁就是韩国的真朋友、好朋友。”
(作者:葛爽)
参考文献:
秋宪树,《韩国独立运动》闵石麟:《中韩外交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