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0月6日,孙中山先生出席国民党在上海张园举行的3000人欢迎会,演说赴京观感。
上海是孙中山生命中重要的城市之一。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四十年间,曾先后二十余次来到上海。若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到1925年他与世长辞的近14年岁月里,上海是孙中山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共计5年零19天。他在上海留下的业绩,是他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全球华人永远纪念。
孙中山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上海,史料并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 1866 年孙中山出生之时,上海已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可以料想,孙中山在具有初步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常识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在太平洋西岸、中国东部、长江尽头处,有一个上海。
孙中山对上海有更清晰的认识,可能得益于儿时的好友陆皓东。陆皓东的父亲是最早前往上海经商的香山买办之一,陆自幼即跟随父亲在上海居住,在父亲死后才随母亲返回香山。由于志趣相投,性格相似,陆皓东和孙中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同在村塾冯氏宗祠读书。1883 年 7 月,两人因损坏村中北帝殿的神像,不得不离乡暂避风头,孙中山前往香港,而陆皓东于 1884 年回到了上海,进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分隔两地的好朋友并未断了联络,陆皓东很快回粤与孙中山等鼓吹革命。陆皓东在自撰供词提及,“居沪多年,碌碌无所就,及由沪返粤,恰遇孙君 ( 即孙中山) ,客寓过访。远别故人,风雨连床,畅谈竟夕”。可以合理推论,孙中山在与陆皓东大谈革命的同时,也定然会从陆皓东口中了解到上海的人和事。
1894 年春,孙中山首次来上海,他与陆皓东偕行,找到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同乡郑观应,请其致函盛宣怀,引荐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天津之行,虽然让孙中山碰壁;但上海的经历,无疑是愉快的。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亲自给孙中山修改文章,郑观应很赏识自己这位小老乡,而经宋耀如推荐,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还发表在这年的《万国公报》上。
刊载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上海《万国公报》
1895 年广州首义失败后,孙中山开始了长达 16 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这一段日子里,孙中山忽而日本,忽而南洋,忽而欧洲,
忽而北美。他曾在 1895年、1900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10年,多次路经上海,与宋耀如、陈其美等革命同志会面,了解中国革命形势,筹措革命所需款项;与可能的革命合作力量碰头、谈判,争取革命的最大力量和支持。但因为有清政府的通缉令在身,孙中山此时来沪大多乔装打扮,改名换姓,更多会选择在吴淞口的船上会面,而少有进入上海市区投宿,且来去匆匆。此时的上海作为纽带,她连接起孙中山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为孙中山打开了一扇视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四方风动。同年11月3日至4日,上海在陈其美、钮永建、李平书等人领导下一举光复。孙中山结束了 16 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以胜利者的身份,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了上海。
1911年12月,孙中山在上海的留影
迎接他的,是鲜花,是唱着共和赞歌的上海人。陈其美将沪都督府,宝昌路408号,作为孙中山在上海的行馆。一时间,中外人士投刺相访者络绎不绝,行馆门前车水马龙,行馆内室宾客满座。当时各报纷纷报道此时的孙中山,真可谓是 “一刻千金”,难以相晤。
1911年12月,孙中山在上海的临时寓所——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 650弄3号。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礼炮和万千人的欢呼声中赴南京就任总统,而短短91天后,又在各派政治势力的纠扯中,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于1912年4月3日由南京返回上海。此次回沪,孙中山再次感受到了好朋友的温暖。宋耀如坚持要孙中山搬离宾馆,住到自己宝昌路 491号的家中,并推荐自己的大女儿宋霭龄为其秘书,孙中山推辞不成,就此在宋宅住下,此一住就是1年零4个月。
1912年1月1日,上海各界人士在沪宁铁路上海站欢送孙中山赴南京任职临时大总统。
刚刚辞去大总统的孙中山把宣传民生主义看作巩固共和国的根本。从1912年4月至年底的9个月中,孙中山多次自上海出发,前往全国各地,就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铁路建设等进行宣传演讲。据统计,此时孙中山共演讲、谈话 150 多次,其中专讲民生主义的就有 43次。虽周游全国,但上海才是孙中山此时花费心力、耗费时光最多的城市,他已然把上海看作其施展政治抱负最为重要的舞台。
1912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的武昌起义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
除了演讲与宴会之外,孙中山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身于宣传实业救国、修筑铁路的宏伟计划中。1912 年7月22日,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于上海张园重新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会长。11月14日,孙中山在上海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并于五马路(今广东路)A字第 36 号设立事务所,宋耀如担任会计,宋霭龄主持外事,通电各省都督及议会。
1913年2月11日,孙中山乘船离开上海前往东京,主要目的就是考察日本的铁路技术,筹集筑路资金等。“宋案”发生则成为孙中山人生的又一转折。3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听闻宋教仁被刺噩耗后,即刻乘船返国,于是日上午9点半抵上海海关码头,当晚即赶赴黄兴寓所,见黄兴潸然泪下,说 “不意海外归来,失此良友,为党为国,血泪皆枯”。孙中山决意武力讨袁,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宣言,呼吁全体国民迫袁辞职。23 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撤消孙中山的“筹划全国铁路全权”一职。因事起仓促,组织涣散,讨袁以失败告终。孙中山被迫于 8 月 2 日乘船离开上海去广东,因广东局势不稳,遂转乘日本船经台湾赴日本。9月15 日,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等人。
孙中山于此两年间,经历从万人拥戴的大总统到避居海外的流亡者这一极盛至极衰的转变,人生之路可谓跌宕起伏。
(作者:黄德强)
参考文献:
1.徐涛:《孙中山与上海关系新论》,《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2.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档案馆编《孙中山与上海—文物文献档案图录》,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