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互联网上流行一种说法,称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因生活拮据,正在美国典华城(现称丹佛)一家中餐馆“刷盘子”。说法来源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的“口述史料”:一天孙中山正手捧餐盘自厨房出来为客人上茶,忽然一同事大叫:“老孙,你有份电报。”孙中山接过拆阅,原来是黄兴叫他立即回国。故此,孙中山回国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纯属意外。
孙中山
然而,近年来专家学者已发现众多史料,证明“刷盘子”之说并不成立。那麽,武昌起义以前的孙中山究竟在哪裡?又做了些甚麽呢?
身在盐湖为革命募捐
根据现有史料,美国西部时间1911年10月9日,也就是中国时间10月10日,孙中山正在犹他州盐湖城边的小城市Ogden中一家名为Marion的旅店内,给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写信,询问筹募革命款项的事宜。
当时孙中山正带领两位洪门筹饷局演说员,奔波于美国各埠,四处演说,筹募革命资金。其时美国华侨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孙中山共筹得14.413万美元,创下在美筹款的最高记录。一直要到美国西部时间10月10日,他们才抵达丹佛城。
美国华侨作家招思虹也专门到丹佛,找到孙中山当年住过的旅馆“布朗宫”,发现他于1911年10月10日的入住记录,签名是ys.sun(孙逸仙)。
由此可见,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是在丹佛宣传革命,向华侨募款,而非“刷盘子”。事实上,孙中山在海外经济固然拮据,但有致公堂和华侨周济,断不必去餐馆打工的。
从报纸中得悉起义成功
那麽,孙中山从甚麽途径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呢?
据孙中山回忆,武昌起义十馀日前,已接到黄兴在香港发来的电报,大意是指武昌新军中即将举事,“请速汇款应急”。可见黄兴的电报跟武昌起义无关。
第二天,孙中山一边想如何为黄兴筹款,一边到旅馆大堂吃饭。他在阅读报纸时,见其中一道标题为“武昌为革命党佔领”,方知革命已成。孙中山振奋不已,当即致电报予黄兴:“申说複电延迟之由,及馀以后之行踪”。由此来看,孙中山是从报纸上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
此后,孙中山“本可由太平洋潜回……亲与革命之战,以快平生。”但他知道自己的作用力不在战场,于是“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启程前往游说英、法政要,希望他们能支持中国革命,不要借款给清政府。期间,报纸上已有“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的报导,但孙中山并没有急著回国争总统之位。
众望所归当选总统
对于“总统属谁”的问题,黎元洪于1911年11月7日曾徵询各省意见。当时除革命党人外,不少原立宪派人士也主张“非孙莫属”。如江苏都督程德全通电:“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非伊莫属”;原江北提督、新军第9镇统制徐绍祯也说:“革命先觉,苟选大总统,微其人莫属”,属意孙中山。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
但由于孙中山迟迟没有归国,南京、武昌两方才争议推黄兴还是黎元洪为大元帅,以暂行总统职权。孙中山于12月25日回到了上海,这时距离武昌起义已有两个多月。
12月26日,黄兴、陈其美、宋教仁、汪精卫等同盟会重要领导人在上海开会,其间虽有争议——如章太炎所认为“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但与会者最终一致同意,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候选人。可见孙中山是获得了多数革命党人承认的。
12月29日,17省代表同意选举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以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人为候选人。最终结果公佈,孙中山16票,黄兴1票,黎元洪0票,全场代表起立三呼“中华共和万岁”。
综合以上材料来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称得上是众望所归,自有其多年奋斗为依凭,绝非“意外”或“侥倖”。
(作者:葛爽)
参考资料: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封从德:《武昌起义时,孙文并非在丹佛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