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荫南(1846-1923),原名松盛,字荫南、有相,排行三,又称邓三,革命同志称之为“邓三伯”,广东开平人,檀香山华侨。早年到檀香山谋生,后经营农场和蔗园。他为人慷慨豪爽,不时接济和帮助有困难的侨胞,因此享有颇高威信。
邓荫南照
1894年加入兴中会,此后变卖全部产业,资助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1895年随孙中山回国为广州起义奔走联络。1898年与宫崎寅藏等在广州设东亚同文会,以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的掩护。同年协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01年与史坚如拟在广州发难响应惠州起义,秘密运送百磅炸药到广州城内,供史坚如引爆,之后在香港开办农场作为革命基地。1905年在南洋联络志士,扩展同盟会组织,后又返回香港协助孙眉工作。民国成立后,曾任总统府参议、内政部农务局长、东莞县长、开平县长等。1923年在澳门病逝。
“善枪法、能背后反射击鸟,百无一失”的邓荫南
1846年,邓荫南出生于广东开平白木径上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青年时代,遇广东天地会首领李文茂在鹤山起义,鹤山与开平相邻,邓荫南加入广东天地会,得以训练出“善枪法、能背后反射击鸟,百无一失,能自制炸弹、炸药”等功夫。后因害怕清廷追捕,逃到香港,再充契约华工到古巴谋生,未有发展,便偷渡到美国,转辗到茂宜,在蔗园当劳工。因略知英语,又知骑击,便获任为工头,积累资本后从事商业和农业,在檀香山卡胡卢的新广安杂货店投入股份,成为股东之一,后开有盐厂、经营农场和蔗园,成为当地的富商。但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贫困落后、备受侵略者欺侮,使在异国他乡的华侨们感到耻辱,于是在檀香山,邓荫南和哥哥邓灿一起参加了“三合会”,从事反清活动。
檀香山照片
孙中山是如何回忆邓荫楠的
1871年,邓荫南乘船赴檀香山时,刚巧碰到孙中山的兄长孙眉也同船,由此得以结识。此后因二人同在檀香山经营农牧商业,志趣相投,成了好朋友。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宣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理,打算依靠华侨的支持从事革命活动。然而当时华侨中的大多数人对民主革命主张尚不理解,有的人还把孙中山的宣传视为谋逆言论,避匿不及。通过孙眉的介绍,邓荫南结识了孙中山,他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与自己相投合,决心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后来,孙中山是这样回忆的:“(兴中会成立后)不图风气未开,人心锢塞,在檀香山鼓吹数月,应者寥寥,仅得邓荫楠与胞兄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亲友数十人之赞同而已……”
兴中会最年长的会员——“邓三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年四十八岁的邓荫南被推为值理,成为兴中会成立时最年长的会员。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召集了一批响应者在何宽家里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孙中山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的号召,博得华侨的支持。稍后,邓荫南又在茂宜岛的百依组织了兴中分会,担任该分会的主席。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请了一名外国军官,对兴中会成员进行军事训练,年近五十的邓荫南也积极参加。孙中山十分赞赏邓荫南的革命热情和军事技能,认为他是兴中会成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1895年乙未广州起义的酝酿过程中邓荫南十分积极,他频繁奔波于香港、广州之间,参与联络、购买、运送枪械的工作。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大肆追捕革命者,邓荫南曾遭拦截,他机智地佯称自己是“邓三”,而得以脱身。邓荫南比孙中山年长20岁,比孙眉年长8岁,是兴中会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会员,被大家尊称为“邓三伯”。积极筹款、参加起义
1900年7月17日,孙中山准备第二次武装起义,在日本同杨衢云、宫崎寅藏等人乘法轮抵香港,在香港海面的一条船上召开会议,决定由郑士良督率黄福、黄耀廷、黄江喜等到广东惠州发动起义;史坚如、邓荫南赴广州组织起事及暗杀机关,以资策应;杨衢云、陈少白、李纪堂在港担任接济饷械事务;日本诸同志帮助办事。但此举也没有达到目的,邓荫南乘小船经陈村脱险到香港,年仅22岁的史坚如因未能及时逃脱,被清廷杀害。而郑士良在惠州的起义军,也因弹尽粮绝,失去后援而被迫解散。
1903年1月,兴中会会员谢缵泰、李纪堂和太平天国旧部洪全福等人,准备在广州起义,邓荫南也参加了这次筹款。他与李纪堂设法筹集经费,购置炸药、雷管、药线等,让革命党人在其农场制造炸弹,但起义终因被人告密而失败。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写信给孙眉和邓荫南,布置在香港发展同盟会组织。他俩接信后,以在香港的兴中会会员为基干,号召和发动志士仁人入会,至同年年底,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由陈少白任会长,邓荫南也宣誓人会。邓荫南虽已年迈体弱,不适宜亲自回内地活动,但仍以办农场和经商为名,筹欵支持同盟会的各地武装起义。1910年1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不少新军士兵流落港澳,邓荫南在农场搭盖了一些篷屋,收留这些新军。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役),邓荫南在香港负责筹备“先锋队员”的枪械,由黄兴带领进攻两广总督衙署的“先锋队员”所使用的手枪,就是邓荫南筹钦购买的。
1911年10月10曰,武昌起义爆发,邓荫南组织和带领民军,攻克新安县城。随后,邓荫南派出数百名民军到东莞,协同当地民军进攻莞城。1911年11月9日,广东宣告独立,邓荫南被委任为新安县民军总监督。次年1月,邓荫南回到祖籍开平县,担任民团总长,协同县长,筹钦购买枪械,缉捕贼匪。1912年6月,邓荫南辞退开平民团总长,移居广州。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第二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邓荫南历任总统府咨议,内政部农务局长、石龙厘厂总办等职。10月,又被选为开平县县长。他在县长任内,为官清廉,且有鸿图大计,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又在开平百立山附近开办模范农林场,发展种植业,后来祇因在任时间短而没有如愿。
1922年6月16 日,陈炯明率兵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避居永丰舰,邓荫南闻讯后,即筹钦一万多元,送给正在永丰舰指挥平叛战斗的孙中山,自己亲自从开平县带兵去广州参加平叛,但被驻江门的逆军陈德春侦悉,派遣统领黄汉率队将邓荫南的军队围攻缴械,使邓荫南的援兵计割没有成功。
为国尽瘁
1923年1月15日,陈炯明在各地的讨伐下,撤离广州退到东江一带。孙中山任命胡汉民为广东省长,邓荫南也从澳门来广州协助胡汉民,满怀希望再为革命效力。但先进人广州的桂军将领沈鸿英图谋不轨,1月26日,沈鸿英、杨希闵在江防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邀请胡汉民、邹鲁等人参加,企图枪杀他们,胡幸免于难,但邓荫南的好友李新,在掩护胡汉民脱险时被击毙。邓荫南见局面又起变化,只好再返澳门。这次事变,给邓荫南很大刺激,对军阀的卑劣行径,他极为愤慨,对革命前途也极为担忧,因忧愤成疾,终于一病不起,1923年2月5日,在澳门住所溘然长逝,终年78岁。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从上海到广州复任大元帅职,得悉邓荫南逝世消息,心情极其沉痛,亲笔在邓荫南的遗像旁题上“爱国以命,爱党以诚。家不遑顾,老而弥贞。载瞻遗像,犹怀友声”的辞句,并发布了《追赠邓荫南令》,文中写道:“邓荫南为国尽瘁,老而弥坚,今忽溘逝,殊深震悼。邓荫南着受陆军上将;并给银一千元治丧。所有应行议恤事宜,大局底定,即由陆军部从优拟议”。
孙中山为邓荫南题字“博爱”
1923年 10月,兴中会元老陈少白、宋居仁、钟荣光等和邓荫南长子邓植卿,遵照邓荫南“死后当与兴中会同志共葬一处”的遗嘱,将其遗骨运回广州,孙中山下令广州市府在东郊大宝岗拨给坟地,葬以国礼。其墓碑上,镌有孙中山亲题的“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字样。 1929年6月,檀香山的华侨捐钦重修墓园,竖了一尊10米高的纪念碑,上书“邓上将荫南纪念碑”。墓侧刻有胡汉民亲撰的墓志,详记邓氏毁家为革命的壮举。
邓荫南墓
按照邓荫南 “死后当与兴中会同志共葬一处”的遗愿,1923年10月,兴中会元老陈少白、宋居仁、钟荣光、黄隆生、宋少东等和邓荫南长子邓植卿将其遗骨从澳门运回广州,孙中山下令广州市政府在东郊大宝岗拨给坟地(今广州市先烈南路青龙坊)安葬邓荫南,墓碑上有孙中山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1929年6月,檀香山华侨捐款重修墓园,墓门牌坊由红砖砌成,坊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墓后建立了一座高十米的花岗岩纪念碑,上书“邓上将荫南纪念碑”,墓侧道旁立有一块刻有《邓上将荫南先生墓表》的石碑,由胡汉民撰文并书,简介邓荫南生平,基座上刻有“革命纪念会监修”等字,庄严肃穆。
(作者:郭丹玲)
参考文献:
1.郑东梦等编:《檀山华侨》第1集,檀山华侨编印社,1929年9月第1版,“华侨与祖国”,第70页。
2.宋谭秀红、林为栋编着:《兴中会五杰》(《邓荫南的革命伟绩》),台湾侨联出版社,1989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