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1月19日,孙中山主持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议:一,在党纲中加上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解释以孙中山的为准的内容;二,组织懂军事的国民党人日间教授军事,夜晚训练义勇军;三,成立国民党讲习所。等。这是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十分重要的会议,把孙中山的主张和意志立为标准,明确写入党纲。
1923年1月2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以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这是经孙中山批改的党纲草案
陈炯明的叛变使晚年的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在确立了联俄联共的方针后,他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9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继之,他亲抓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10月24日, 他在《致函党内同志》时提出“兹委廖君仲恺邓君泽如召集本党特别会议,商量本党改组问题”并“特派临时执行委员胡汉民、林森、廖仲恺、邓泽如、杨庶堪、孙树人、孙科、昊铁城、谭平山。候补委员汪精卫、李大钊、谢英伯、古应芬、许崇清。10月28日, 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正式宣布组成。后因工作需要,孙中山又于11月加派林直勉、冯自由、谢良牧、徐苏中、林云郂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这样就组成了有9名中央执行委员和10名候补委员参与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鲍罗廷
11月19日的会议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是日晚7时40分会议在广州大本营举行,孙中山亲自主持。到会者计有廖仲恺、杨庶堪、林森、谢英伯、陈树人、孙科、鲍罗廷、吴铁城、邓泽如、谭平山。全体与会者情绪昂扬,来自前线的消息令人鼓舞。只有右派的领导者们并不特别高兴。
会议首先研究关于党纲问题。国民党改组教练员鲍罗廷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建议在草案中明确指出国民党新旧纲领主义的继承性。即必须在序言中说明,现在的草案是根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详细研究制定的,其含义须以孙中山的解释为准。该提案获一致通过。廖仲恺用毛笔写了决议书,由孙中山宣读,全体与会者均表赞同。第二问题是组织国民党志愿师和创建军事学校。讨论后决定,初期只限于晚上学习政治常识和军事。然后通过在孙中山大本营召集国民党各区党部委员会议的决定,以便由他担任主席听取地方的工作报告并给予新的指示。这时,从前线来了几位将军,于是孙中山同门他们到隔壁的屋里去了。会议仍继续进行。按照议程,第四个问题是上海的工作。会前已决定派遣廖仲恺去上海,并有鲍罗廷同行,筹备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出版上海民国日报的决议。第五项是有关各项法令的问题。决定委托廖仲恺起草土地法令,许崇清起草有关中产阶级法令,谢英伯起草劳工法令。后两项法令限一周之内拟毕呈报。而对前者,建议廖仲恺继续进行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周后(11月25日),《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在《国民党周刊》第1期刊登,具体落实了上述党纲中需强调三民五权倡自孙中山且以孙之解释为准。至1924年1月9日,在两个多月里,围绕上述各项议题的进一步讨论和落实,中国国民党临时中执委会共开会24次,议决案件400余件,为国民党“一大”准备了宣言、党纲、党章草案等会议文件,并在国民党的组织改组及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民党“一大”开幕后,该机构结束其使命。
(作者:楚秀红)
参考文献:
1.李佩良:《对第一次国共几个合作间题的辩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40-1742页。
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46页。
4.李佩良:《对第一次国共几个合作间题的辩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