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年纪最长的辛亥元勳——谭人凤
时间:2020-03-30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1912年12月29日,南方的17个脱离清政府统治的行省派出代表齐集南京,共同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在这次选举中,孙中山先生以16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由于该次投票采取不记名方式,所以现在是哪位代表未投孙中山先生一票已无从考究。但据革命元老居正回忆,投票开始前,谭人凤曾公开游说居正,要其选黎元洪为临时大总统,故现在外界一般均怀疑谭人凤正是那位反对孙中山先生的代表。

 

谭人凤肖像照

谭人凤肖像照

 

谭人凤(1860-1920),出生于湖南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汉族。“谭胡子”是当年革命党人对谭人凤的昵称。这是因为他胡子雪白,仍然奔走革命。

 

谭人凤青年时多次应试不第,在村义学任塾师。因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秉性刚直的他参加了洪门会党,并多次谋划反清革命。1906年8月,谭人凤离湘逃亡日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此后,同盟会组织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谭人凤“无役不从”。之后,与辛亥革命发源地广东结下不解之缘,并成为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1911年2月4日,谭人凤抵达香港,知晓了黄兴准备发动广州起义的详细计画。4月中旬,谭人凤偕宋教仁、陈其美等同返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1911年春天,半百老人谭人凤持续两个月的奔波,不只是策动了广州“三·二九”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而且播下了当年10月武昌起义的火种。

 

谭人凤故居

谭人凤故居

 

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中很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但当谭人凤到达武汉,得知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发展了可观的力量,又看到了革命的亮光。他积极游说于当地两大组织之间,经过一系列工作,两组织终于达成了共识,产生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1911年10月8日,谭人凤由沪到南京,约集同志,商讨响应湖北发难问题。船过九江时,即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10月14日渡江入武昌,与黎元洪相晤。黎向他倾诉了一大堆困难,他责以大义,促速下令进击清军。第二天早上,民军步抱各队大批过江进攻,清军不支,狼狈败退。经此一战后,士气愈旺,形势大变。谭人凤的积极奔走极大的促成了武昌首义并获得许多省份响应,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权奠定了基础。

 

为此,黄兴曾题诗赞谭人凤“怀锥不遇粤途终,露布飞传蜀道通。吴楚英豪戈指日,东南侠气剑如虹。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我年年起事年年失败,真是惭愧,而你老夫子却在武昌一举成功,我真心真意地在你的马前行礼,称你英雄。”黄兴这诗,虽有谦虚的成分,却也发自肺腑。

 

谭人凤46岁才走出隆回(原新化)鸭田山村,从与清政府单打独斗到汇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洪流,从此,1904年长沙起义有他的身影;镇南关起义虽然没有赶上,可人也到了半路;河口起义,他运动清廷军官郭人漳,差点搭上老命;廉钦起义,他“割须改装”前往,虽然“空跑一趟”,但革命之志让人钦佩;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他“接踵前往”;而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是,1911年4月广州起义,他已是51岁,白髯飘拂,连枪都不会放,却要充当冲锋队员。石芳勤赞他“谭人凤在长江流域进行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不仅为后来中部同盟会的正式成立打下了基础,而且对推动这些地方的革命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谭人凤墓

谭人凤墓

 

1920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初六)谭人凤在上海法租界浦石路昌馀里50号寓所病逝,终年60岁。长子一鸿扶柩返乡,葬于新化毛田。墓前效法给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做法,亦为谭人凤立三块无字碑。

 

谭人凤一生笃实刚正、大器晚成,他46岁伊始从乡间走出,带着两个儿子积极投身革命,并一生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几乎每役必从。他不仅有湖南志士的刚烈果敢,也有文人的谋略和大局观。

 

谭人凤,或许算不上辛亥革命的“一流”人物,但是,他为辛亥革命的贡献,当得起“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作者:李宗蔚)

 

参考文献:

1.深圳特区报记者谭建伟:《谭人凤:老当益壮的辛亥元勋》,《深圳特区报》,2011年9月15日。

2.《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红网》,2014年5月30日。

3.《辛亥革命元勋—谭人凤墓》,《辛亥革命网》,2011年6月28日。

4.《“此复神州第一功”——谭人凤的无字墓碑》,《湖南日报》,2011年11月29日。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