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得到许多香山籍同乡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同乡中不少人来自同一个乡村和宗族,父子、兄弟、叔侄一起参加革命,成为孙中山革命追随者的群体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杨心如、杨鹤龄、杨殷等便是翠亨村杨氏家族中的代表者。
杨心如
杨心如(1868—1946),乳名帝镜,名兆蓉,字正乐,小孙中山两岁,是孙中山在翠亨村中的总角之交。家中世代务农,后其兄贸易外洋,家境饶裕。从小胸怀大志,好读书,聪慧过人,过目不忘,但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亦无意走科举考试之途,常和孙中山相与倾谈天下兴亡事,见解独到,多中肯綮,孙中山引为知交。
1895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杨心如与岳父程耀臣在族叔杨鹤龄的劝说下响应加入。后杨心如奉命奔走中山、澳门、香港、台湾诸地,策动人力、物力,参与广州起义、惠州起义诸役,“毁家纾难,产业十九捐助革命,家遂中落。” 与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并称为“翠亨四杰”。广州起义失败后,杨心如转赴台北,在一家经营茶叶的良德洋行任司账,而其岳父程耀臣则被捕,“在狱多年,备受残刑,卒之瘐死狱中,为革命家散人亡。” 两年后,陈少白奉孙中山委派到台湾发展革命组织,通过杨心如结识当地爱国志士容祺年、吴文秀、赵满朝等人,并在大道埕杨心如家中成立台湾兴中会分会,这是革命党人在台湾建立的第一个据点。 1899年,孙中山为策划近海革命根据地,远赴台湾,杨心如相随左右,初设联络机关于台北市新起町,后迁御成町梅屋敷,策划惠州起义。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转赴日本,而杨心如则留在台湾部署。其后黄花岗起义,杨心如奉召赴香港策应,失败之后,奉孙中山命继续留在台湾,建立革命基地。
1900年9月,孙中山为组织惠州起义,由日本抵台湾。图为孙中山在台北的寓所。
民国成立后,据说当时孙中山本想把杨心如留在身边共谋国策,但因为台湾为海外联络要津,未可轻动。于是,杨心如和长子杨东瀛一起,在台湾以经营商业为掩护,和大陆革命同志暗通声气。其后二次革命倒袁、护法运动等,革命同志来往南北,多以上海、台湾、香港为联络所,台湾方面,杨心如是实际的主持者。孙中山去世后,杨心如一直留在台湾。抗战期间,他为国心忧,虽家人亦难交谈一语。及至日本投降,台湾、澎湖宣告复归祖国,遂笑逐颜开说:“不图竟有今日,吾无憾矣。”孙科得知杨心如还在台湾,而又生活困顿时,马上函托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对杨心如多加关照。杨心如常为抗战结束后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现实而担忧,感叹说:“安得逸仙先生复生,兼收并蓄,和衷共济,以图建国耶。”
1946年10月4日,杨心如在台湾病逝,弥留之际,对其子言:“予随孙逸仙先生革命最早,言悔后死,今强寇已除,台湾光复,予向不善治家产,无一遗物,汝等或留台、或归乡均可。但须自立自强,勿辱邦家。”
杨心如故居
2016年初,中山市将杨心如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并对外开放,让后人进一步了解、认识孙中山先生的这位同乡战友。
(作者:楚秀红)
参考文献:
1.黄健敏:《孙中山与香山翠亨杨氏》,孙中山基金会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版。2.林国章:《孙中山与杨心如在台湾的革命情谊》,孙中山基金会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