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纪念地 > 世人评价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
时间:2017-08-31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本稿中文译者张海青,审核张丹青,定稿张传玺)


    编者按:本稿是翦伯赞教授于1955年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撰写的,发表于同年《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第七期。此文未以中文公开发表过,也不见收存于先生的各类文集。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特将本稿由日文转译为中文,全文刊发。

   “中国人民崇敬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北京召开“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的第二年,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风光明媚的翠亨村。对他幼年时代家境贫寒的情况,孙夫人宋庆龄女士是这样描述的:

他生于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种田。……孙中山很穷,到十五岁才有鞋子穿。……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孙中山从小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非常崇拜革命的领导人洪秀全。他的革命思想可以说早在这个时期已经萌芽了。

  孙中山的哥哥因生活所迫,去了夏威夷。孙中山在哥哥的帮助下也到了夏威夷。先是在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学习,后进入香港的医学院学医。1892年,他26岁时,从医学院毕业,在澳门和广州开业行医。

  在他上医学院时的好朋友中,有被称为“三合会”的秘密结社的人士。这个结社是在下层民众(以农民为主)中间自发产生的革命组织,两百年来一直坚持反清朝的民族意识。孙中山就从朋友那里受到这种民族意识的影响。

  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间改良主义思想兴起,要求通过对上层的政治改革,以发展资本主义,引导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在较短的时间中,孙中山就接受了这种改良主义的影响。1894年上半年,他上书清政府大臣李鸿章,建议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以强化自己的国家,可是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这一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军队每战每败,清政府的腐败状况暴露无遗。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孙中山迅速抛弃了改良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4年下半年和1895年,他在夏威夷和香港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高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旗帜。1895年秋,由于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骚然。这时孙中山在广州准备武装起义。但因计划泄露,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他亡命国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1898年,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保守派的镇压下归于失败。1900年,各地自发的农民暴动汇合成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也因帝国主义残暴的武力镇压而失败。依据1901年的条约,帝国主义给中国套上了比过去更加沉重的枷锁。因此,中国的资产阶级、小私有者出身的知识分子当中有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立了一些小的革命团体。

  1905年的俄国革命促进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发展。这一年,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为中心的一些革命团体,在日本联合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上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前,包括兴中会在内的一切革命组织,只不过是一些地方性的小团体。而同盟会则是具有全国性的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由当时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主义者一派、小私有者阶层内的急进派以及一部分反清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组成的联合战线。另外,同盟会与以前的革命组织的重要不同之处,是有系统的革命理论和纲领。革命理论是由孙中山提倡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的三民主义;纲领是根据这个革命理论制定的,其要点是同盟会的入会誓词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口号。这样,孙中山成为最早在中国提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的人物。这个理想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极大的变化,鸦片战争(1840—1842)以后的人民大众自发的反抗运动,从此发展成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巨大洪流。

    同盟会一方面继续与改良派的“保皇会”进行激烈的斗争,另一方面号召同盟会的同志们归国献身革命。就这样,同盟会在成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成员就超过了一万人,并在各省成立了支部。同盟会在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相继发动过武装起义。1911年3月,又有许多骨干分子集中广州,在市内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但是,因为同盟会会员大部分是小私有者出身的知识分子,不知如何组织广大的人民大众,尤其是农民的力量。因此,武装起义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许多革命志士牺牲了。

    虽然如此,由于同盟会的积极活动,革命思想对各阶层的许多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知识分子渗入到清政府的军队和秘密结社,进行宣传、组织活动。

    1911年10月10日,驻扎在武汉的部分清军在革命派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此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爆发了。全国各地纷纷起义响应,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至此终告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在这年年底,孙中山回到阔别十六年的祖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不久,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但是,此时革命派的许多领导者,迅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可以松口气了。改良派、旧军阀以及旧官僚等也都假装赞成革命,实际上掌握着各省的政权,一方面暗害革命派,另一方面又与北方的大军阀袁世凯勾结。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欺骗、胁迫孙中山。4月,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由袁世凯继任。

    孙中山让出政权,一方面是因为形势所迫,另一方面是他当时对革命的认识和经验都不足。可是,他对民主主义革命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一年之后,当袁世凯的反革命真面目暴露出来之后,孙中山立即举起讨伐袁世凯的旗帜。从1913年至1918年的5年间,孙中山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和后来的北方军阀的艰苦斗争。他于1912年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由于党员人数迅速扩大,革命精神却严重松懈。1914年他又一次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并严格了入党手续。

   可是,在此期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始终局限在为恢复被军阀废弃和解散了的、象征民主共和国的《临时约法》和国会而斗争,而对应更进一步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问题有所忽视。因此他的那些斗争吸引不了人民大众,中华革命党和人民大众的联系也很薄弱。

    支持孙中山的一些南方地方军阀,为与北方军阀争地盘,曾利用他当幌子;可是这些南方军阀一旦与北方军阀达成妥协,就立刻把孙中山抛弃了。1918年孙中山之所以从一年前与南方军阀共同组成的广州军政府中退出来,就是被迫而为。

    经历这次失败,孙中山懂得,应该“重新开始革命事业,以求根本改革”。1919年,他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可是,这样的改组,事实上仍只改变了名称,并没有提出新的政治纲领。1921年末,他又得到广东新军阀陈炯明的支持,在广州成立了新政府,并就任“非常大总统”。可是半年之后,被帝国主义收买,又与北方军阀勾结的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并于1922年6月16日夜里,突然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到军舰上避难。

    从1894年开始革命到此时,孙中山在困难的环境中不知疲倦,坚持斗争。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却从来没有气馁。他曾对友人这样说:“我不管革命失败有多少次,但总希望中国的革命成功,所以便不能不总是奋斗。”他不但坚持斗争,而且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进步,后来终于发现了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那时候,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1917年,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孙中山对俄国革命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他对十月革命从心底里表示欢迎。他说:“因为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了一个大希望。”1918年,他给列宁发了贺电,对俄国革命的成功表示祝贺。1921年,他复信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表示了向苏维埃政权和它的军队及其教育组织学习的愿望。

    在国内,1919年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五四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国共产党呼吁包括全部的革命阶级结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同时向孙中山和国民党伸出了友谊和援助之手。

   1922年8月,孙中山回到上海,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同时,1924年根据共产党的建议,将国民党改组为由工人、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及资产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即对内的责任:“要把军阀推倒”,彻底解放被压迫人民;对外的责任: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联合世界被压迫人民……“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结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他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关于民权主义,他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他进而宣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关于民生主义,他在主张 “耕者有其田”和改善工人生活的同时,又主张节制私人资本,建立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原则。

    正像毛泽东主席指出的:“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之所以提倡新三民主义,是他通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清醒地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没有实现的余地。他在断然抛弃这种理想的同时,表示接受人民共和国的纲领。这个伟大的转变,说明了孙中山是一位真正战斗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爱国者。

    1923年2月,广东、广西、云南的军队赶走了陈炯明,孙中山又带着革命的三大政策回到广州。1923年、1924年的两年间,孙中山在广州的处境仍非常复杂困难。帝国主义派遣炮舰到广州,在对他进行武力威胁,还唆使广州买办阶级的武力团体“商团”发动叛乱。此外,又有广西军阀叛变,国民党内的右翼分子阴谋阻挠破坏三大政策的实行。但是孙中山同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表示了严正抗议,并在镇压武装商团和军阀叛乱的同时,清除党内右翼分子。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国民党员说:“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共产主义是我们的好朋友”。他还反复告诫国民党员:“妥协、革命不彻底是我们最大的失误。……并肩前进、坚持到底,以取得革命的彻底成功。”

    在国共合作新局面的基础上,广东最先成为革命的根据地,工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孙中山看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1924年10月,北方军阀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虽然接受了邀请,可是他始终坚持“只有首先召开国民议会,废除不平等条约,保障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才能实现和平统一”的立场。他于这年底从广州出发,前往北京。时已身患肝癌,抵京后就住进了医院。1925年3月12日,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不幸去世了。

    孙中山在遗言中,对自己40年的革命经验作了总结。他说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在致苏联遗书中,就苏联的友好合作政策,再次说道:“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全中国人民为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逝世而悲痛,北京和全国各地,都举行群众追悼会和示威游行。

    中国共产党在唁电中呼吁,国民党应维护“建立在中山革命主义之上的”内部团结。在告中国民众书中,呼吁全国人民应为纪念孙中山逝世,而向帝国主义和军阀采取“猛烈的行动”。斯大林代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唁电中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深信孙逸仙之伟业绝不随孙逸仙而俱逝;孙逸仙之主义将永存于中国工农心中,而为中国国民之仇敌所恐怖。”

    孙中山去世后,在上海工人阶级罢工运动发展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革命风暴,革命势力从1926年7月开始了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并取得重大胜利。可是,正当北伐战争即将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候,潜入革命阵营内部的反革命分子蒋介石投靠了帝国主义,背叛了孙中山,背叛了革命。蒋介石反动政府在随后的22年间,一直实行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为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毫不动摇、充满信心的奋斗。孙中山临终时殷切期望的“黎明”已经到来。中国人民正与友好盟邦苏联携手共进。现在,孙中山的遗志不仅已经被实现,而且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料。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和他那种“愈挫愈奋,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